相传很久以前,偏远的山村里住着一个小伙子和他的母亲相依为命,父亲早逝,他们母子二人生活艰难,母亲由于长年累月的辛劳,患上了哮喘的毛病,孝顺的小伙子十分担心母亲,便四处求医问药,却一直没有很好的效果。
有一天夜里,小伙子梦见一个神仙,这神仙交给他一个类似手掌的果子,交代他说这果子可以治疗他母亲的病,于是他给母亲拿去 ,母亲食用后病情真的好转了 。醒来后,小伙子下定决心要找到这个果子。他不辞辛苦,翻山越岭去寻找,当他走进一座山里,突然梦中的神仙出现了,说送给他一个果子,能治好他母亲的病。小伙子心想这不就是梦中发生的事吗?于是他接下果子,并向神仙恳要了一颗果子的苗。道谢后小伙子赶紧返回家中,将果子给母亲食用,没想到竟真的痊愈了。
于是小伙子开始辛勤栽培这种像人手一样的果实 ,慢慢地长遍了整个山村。小伙子说既是神仙赐的药,长得又像人手一般,便称它为“佛手”吧。
佛手可以治疗哮喘的事情传遍了各个地方,人们也开始研究起佛手的更多功效,研究发现 ,佛手的根可治男人下消、四肢酸软,而佛手的花和果可泡茶,有消气作用;果可治胃病、呕吐、噎嗝、高血压、气管炎、哮喘等病症,佛手的应用一直延续至今。
佛手,果实在成熟时各心皮分离,形成细长弯曲的果瓣,状如手指,故名佛手。通常用作中药,或因其果形奇特,而作为观赏植物。佛手柑被大量制作成凉果食用及出售。
性味归经:
味辛、苦、甘,性温、无毒;入肝、脾、胃三经。
作用功效:
有理气化痰、止呕消胀、舒肝健脾、和胃的功能。
临床主治:
对老年人的气管炎、哮喘病有明显的缓解作用;对一般人的消化不良、胸腹胀闷,有更为显著的疗效。
用法用量:
3~9g,煎服。
用药须知:
1、孕妇不宜服用,婴幼儿不宜服用。
2、阳虚体热、体弱人群应慎用。
佛手在中国广东多种植在海拔300-500米的丘陵平原开阔地带,而在四川则多分布于海拔400-700米的丘陵地带,尤其在丘陵顶较多。
中国长江以南各地有栽种。南方各省区多栽培于庭院或果园中。广西、安徽、云南、福建等省区也有栽培出产。
佛手是香橼的变种之一。是不规则分枝的灌木或小乔木。新生嫩枝、芽及花蕾均暗紫红色,茎枝多刺,刺长达4厘米。单叶,稀兼有单身复叶,则有关节,但无翼叶;叶柄短,叶片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6-12厘米,宽3-6厘米,或有更大,顶部圆或钝,稀短尖,叶缘有浅钝裂齿。
总状花序有花达12朵,有时兼有腋生单花;花两性,有单性花趋向,则雌蕊退化;花瓣5片,长1.5-2厘米;雄蕊30-50枚;花柱粗长,柱头头状。子房在花住脱落后即行分裂,在果的发育过程中成为手指状肉条。
果实手指状肉条形,重可达2000克,果皮淡黄色,粗糙,果皮甚厚,难剥离,内皮白色或略淡黄色,棉质,松软,瓢囊10-15瓣,果肉无色,近于透明或淡乳黄色,爽脆,味酸或略甜,有香气;种子小,平滑,子叶乳白色,多或单胚。通常无种子。花期4-5月,果期10-11月。
阳光要求:
佛手为热带、亚热带植物,喜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不耐严寒、怕冰霜及干旱,耐阴,耐瘠,耐涝。
水分要求:
以雨量充足、冬季无冰冻的地区栽培为宜。
温度要求:
最适生长温度22-24℃,越冬温度5℃以上,年降水量以1000-1200毫米最适宜,年日照时数1200-1800小时为宜。
土壤要求:
适合在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酸性壤土、沙壤土或粘壤土中生长。
药用佛手与食用佛手瓜的鉴别:
佛手与佛手瓜属不同科植物,其性状特征虽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从性状、显微方面加以比较,其相异之处较多,有明显区别。
1、佛手具有药用价值, 佛手瓜为非药品,为北方补时之蔬菜。
2、形状不同
佛手瓜是圆形或椭圆形状的,整体看起来都是比较规律的。
佛手就像一只手,像佛祖的手,所以它被称之为佛手。
3、切片不同
佛手片为类椭圆形或卵圆形薄片,常皱缩或卷曲。长6-10cm,宽 3~7 cm,厚0.2~0.4 cm。顶端稍宽,常有2~3个手指状的裂瓣,基部略窄,有的可见果柄痕。外皮黄绿色或橙黄色,有皱纹及油点。果肉浅黄白色,散在凹凸不平的线状或点状维管束。质硬而脆,受潮后柔韧。气香,味微甜而后苦。
佛手瓜片呈卵形薄片,与广佛手相似,多皱缩或卷曲,长5~9 cm,宽2~5 cm,厚约0.2 cm。顶端有的有裂隙,不具手指状裂瓣,基部略窄,有的残留草质瓜蒂。外皮光滑,浅绿色,果肉白色,经夏天后变为橙黄色,有的果肉中部有瓜种脱落的空隙及残留瓜种的硬皮,质柔韧。气微,不具佛手之香气,味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