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传统生产上用的种源都是在高山地区进行培育的,即1月中下旬(大寒前后),从坝区川芎地里起挖生长健壮、个大、芽多、根壮、紧实的川芎根茎(称为抚芎)装入编织袋或麻袋中、运往山区进行繁种。7月下旬至8月上旬,坝区川芎栽种时,采收地上茎作为川芎的繁殖种源。而商品川芎多种植在海拔500~700m,地势平坦的坝区。
川芎苓种栽培如何选地与整地?
选择繁殖地海拔高度900~1500m,自然植被为常绿阔叶林和竹林。海拔较高的山区气候寒冷,宜选向阳处;低山宜选半阴半阳的地方。尽量选择地势较为平坦、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排水良好的地块。坡度过大、土层瘠薄、保水困难的坡地不宜选用。原则上苓种繁育地每年轮换,要选前一两年没有培育过苓子的土壤,以减少病虫危害。在选好的苓种繁育地上,浅挖松土,除尽地上杂草,耙细整平表土,依地势和排水条件开厢,厢宽1.6m。厢间开沟15~20cm深,沟宽20~25cm,土地四周挖好排水沟,沟深15~20cm。
商品川芎栽培如何选地与整地?
栽培地选择海拔高度 500~700m,地势平坦、向阳、土层深厚、排灌方便、肥力较高、中性或微酸性的坝区地块。栽种前应深翻土地,每亩用磷肥120kg,拌充分腐熟的有机肥1500kg作底肥,耙细整平。挖沟开厢,厢面宽一般1.6~1.8m开厢,沟宽30cm,沟深 20~30cm,厢面挖松整细,做到深沟高厢,并做成龟背形或厢面平整。
选用茎节粗壮、节间短、无病虫害的健壮川芎地上茎,去掉上尖,剪成3cm左右小段,每段上带有一个节盘。栽种前用10%苯醚甲环唑水乳剂1000倍液浸种20分钟,按行距25~28cm开2~3cm深的浅沟,沟内每隔15~20cm放1个苓种,苓种应芽向上或侧向上斜放沟内,轻轻按入土中,使苓种既与土壤接触,又有部分露出土表,苓种茎节入土1~2cm 为宜,栽植后,采用稻草秸秆覆盖苓种。
川芎的生长期为280~290天,生育期可划分为育苓期、苗期、茎发生生长期、倒苗期、二次茎叶发生生长期、根茎膨大期。各生育期有明显的重叠现象。
①育苓期:每年12月底至次年7月,在川芎产区的中山地带海拔1000~1500m的向阳坡地,培育川芎苓种。
②苗期:8月中旬栽种,至9月底川芎发叶、发根,为苗期。
③茎发生生长期:从9月底至12月中旬,川芎茎发生并迅速生长。
④倒苗期:从12月下旬至次年2月初,川芎茎叶渐枯黄、凋落,川芎处于越冬阶段。
⑤二次茎叶发生生长期:从2月初至4月中旬,川芎长出新叶、发生新茎,并快速生长。
⑥根茎膨大期:从4月中旬至5月下旬,川芎根茎干物质积累多,迅速膨大。
川芎-水稻的保护性耕作模式
通过水稻-川芎水旱轮作、免耕技术及地表覆盖、合理种植等综合配套措施,从而减少农田土壤侵蚀,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并获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可持续生态农业技术。其核心技术包括茬口安排、品种选择、免耕、沟厢耕作、稻草覆盖、适时种收,通过这些技术措施,不仅可消除农田土壤中各种有毒物质的积累,减少病、虫、草危害,而且可调温保湿增肥,不仅可使得川芎产量提高,而且降低肥料、农药和劳动力投入。成都平原是川芎的道地产区,随着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成都平原川芎产区传统的水稻-川芎水旱轮作种植模式中引入了免耕稻草覆盖技术,1999在都江堰市的石羊镇、胥家镇和崇义镇等川芎产区大力推广稻田免耕稻草覆盖种植川芎,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至2012年,全市累计推广川芎-水稻保护性耕作技术1万余亩。2012年12月20日四川省地方标准发布了水稻-川芎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规程。近两年,该种植模式在川芎新的主产区彭州、彭山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已发展成为种植川芎的主要耕种模式。
川芎苓种繁殖田间管理:
(1)疏苗定苗
春分至清明,苗高12cm左右时进行疏苗定苗,去除弱小苗及病苗,每窝留 8~12 苗的壮苗。
(2)中耕除草
抚芎栽种后,行间覆盖麦秆、玉米秆或稻草,可抑制、阻碍杂草生长,并辅以人工除草。人工除草分3次:第1次,3月20日左右在疏苗的同时进行。第二次,4月20日左右。第三次,5月20日左右。禁用除草剂。
(3)施肥
第1次施肥结合疏苗定苗,每亩施用油枯50~100kg、腐熟猪粪1500kg(按猪粪:清水=1:3比例施用)。第2次施肥于5月封行后,对长势较弱的苓种繁育地,进行根外追肥1~2次,每亩施尿素1kg,加磷酸二氧钾200g,兑水150kg。长势正常旺盛的地块,可只在根外追施磷酸二氢钾1次,以促进根系和茎秆的发育,提高植株的抗病力。遵照配方和平衡施肥的原则,底肥要足,适时追肥为辅,合理补微肥。有针对性地配合推广使用生物菌剂、生物有机肥,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拮抗有害菌,增强植株抗病抗逆能力,大大提升植株的健康增产潜力。
(4)排灌
保持苓种繁育地四周排水良好,遇干旱天气要及时浇水。
(5)插枝扶杆
于苗高40cm时进行。每株川芎旁插一根粗1~2cm、高 1m左右、上部带2~3个竹枝的竹竿,以防倒伏。
川芎栽培田间管理:
(1)补苗
川芎出苗后,及时查苗补缺。补苗宜选择阴天,挖取“扁担苓子”(每隔10行的行间栽种1行苓子,该行苓子即称为扁担苓子)和“封口苓子”(每厢行与行之间的两端各栽苓子1个,该苓子即称为封口苓子)进行补苗。补苗时应带土移栽补后及时浇水,保证成活率。
(2)追肥
栽后个月内每隔20天追肥1次,集中追肥3次。第1次追肥在栽后半个月,川芎二叶一心时,亩用45%的复合肥5~8kg,硫酸钾5kg;以后每次用肥量在上一次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用量,以氮肥为辅,增施磷钾肥为主。
次年春季茎叶返青后视土壤情况和苗情可追肥3~4次。同时,在川芎封行和第二年的4月中旬各喷施1次0.2%磷酸二氢钾,可控制苗高,以促进根茎膨大,提高产量。
配方和平衡施肥,底肥要足,适时追肥为辅,合理补微肥。有针对性地配合推广使用生物菌剂、生物有机肥,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拮抗有害菌,增强植株抗病抗逆能力,大大提升植株的健康增产潜力。
(3)除草
生长期间,采用人工除草方法及时拔除田间杂草。
(4)灌排水
川芎生长期间如遇干应及时引水浸灌厢沟,使厢面保持湿润;如遇积水,应挖沟排水。
川芎的氮、磷、钾吸收特点?
(1)氮
苗期,川芎对氮的吸收量小,倒苗越冬时吸氮量最少,茎发生生长期、根茎膨大期吸收量多,二次茎叶发生生长期吸收速度最快。
(2)磷
川芎苗期对磷的吸收少,茎发生生长期吸磷速度加快,越冬期磷的吸收几乎处于停止状态,二次茎叶发生生长期吸磷加快,根茎膨大期川芎吸磷速度最快。
(3)钾
川芎苗期对钾的吸收较快,茎发生生长期吸钾速度有所降低,越冬期吸钾量很少,二次茎叶发生生长期吸钾速度加快,根茎膨大期,吸钾速度仍较快。
川芎春季追肥
春季是川芎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形成期,掌握川芎该阶段的需肥特性和追肥技术对于其优质高产栽培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田间施肥试验表明,硝酸钙、碳酸钙、尿素、硫酸钾、磷钾配施、氮磷钾配施等不同的追肥处理,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川芎根系生长、增加茎蘖数、使植株变高、并显著提高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增加干物质积累、特别是地上部分的干物质积累,从而显著提高川芎的产量;尿素、磷钾配施及硝酸钙等追肥处理对川芎品质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碳酸氨、钾肥和磷钾配施对其品质有一定的降低作用,但影响均不显著。综合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考虑,川芎春季追肥以单施尿素每亩3.91kg(纯氮每亩1.8kg)效果最好,具有肥效稳定持久、高产、优质和高效的优点,其次为氮磷钾配施。
川芎主要病害有白粉病、根腐病等;常见虫害有茎节蛾、蛴螬等,此类病虫害在蔬菜、瓜果、茶叶等绿色生产、控害减灾方面多采用如下措施:
(1)白粉病
①病原及症状: 属子囊菌亚门、白粉菌属。发病的叶片在叶背及叶柄布满白粉,界限不明显,后期呈黑色小点,逐渐使叶变黄、枯死。通常在夏秋季发病。6月下旬至7月高温高湿时发病严重。
②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与非寄主植物实施轮作。收获后清理田园,集中烧毁残株病叶。
★生物防治:预计临发病之前或初期用2%农抗120(嘧啶核苷类抗菌素)水剂或1%武夷菌素水剂150倍液喷雾,7~10天喷1次,连喷2~3次。其他参照“射干锈病”。
★科学用药防治:预计临发病之前或发病初期选用42%寡糖·硫黄悬浮剂600倍液,或80%全络合态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保护性喷雾防治。发病后及日选用25%戊唑醇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40%醚菌酯·乙嘧酚(25%乙嘧酚+15%醚菌酯)悬浮剂1000倍液等治疗性防治。各药剂与植物诱抗剂海岛素(5%氨基寡糖素)水剂1000 倍液混配喷施,可安全增效、生根壮苗、抗病抗逆。其它用药和防治方法参照“甘草白粉病”。
(2)根腐病
①病原及症状: 属半知菌亚门、瘤座孢科、镰刀菌属、茄腐皮镰刀菌等多种镰刀菌。受害根地上部从外围的叶片开始褪色发黄,逐渐向心叶扩展,最终凋萎;地下根茎的病部呈褐色至红褐色,发干,后内部坏死。若天气潮湿多雨,常变为湿腐,根茎迅速腐烂,直至无法从土中拔起,湿腐烂的并不发生恶臭。苗期就可为害。一般5月下旬至6月中旬进入盛发期。
②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与非寄主植物实行轮作,切忌重茬;选用无病健株留种,播种前注意淘汰病种子;及时整地,适度深翻晾晒,雨后及时排水;发病后立即拔出病株,集中烧毁。
★生物防治:其它参照“黄芩根腐病”。
★科学用药防治:发病初期立即防治,可用10%苯醚甲环唑水乳剂1000倍液灌根(窝)。其它防治方法和用药参照“白术根腐病”。
(3)叶枯病
①病原及症状: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叶枯病又叫斑枯病,多在5~7月发生,主要危害叶片,发病时叶部产生褐色、不规则的斑点,随后蔓延至全叶,致使全株叶片枯死。
②防治方法
★科学用药防治:预计临发病前2~3天或发病初期及时用药防治。可用10%苯醚甲环唑水乳剂1000倍液,或80%全络合态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保护性喷雾防治。发病后用27%寡糖·吡唑醚菌酯水剂20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2000倍液,或50%嘧菌环胺水分散粒1000倍液,或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剂2000倍液,或33%寡糖·戊唑醇悬浮齐3000倍等喷雾防治。以上每次用药与植物诱抗剂海岛素(5%氨基寡糖素)水剂800务液或6%24-表芸·寡糖水剂1000倍液混配使用,安全增效、抗逆强株。视病情把握防治次数,一般间隔7天1次。
(4)茎节蛾
属鳞翅目、螟蛾科。
①为害状:茎节蛾又叫臭般虫,初期幼虫为害茎顶部,以后从茎顶端钻入茎内逐节为害,幼虫通过蛀入茎秆咬食节盘,危害苓子,使其不能作种用,严重时多半无收,甚至全株枯死无收。一年发生4代,尤其在育苓种期间发生严重。
②防治方法
★生物防治:在育芽和芽子贮藏期间喷药保护控害,可选用1.8%阿维菌素乳油1500倍液,0.36%苦参碱水剂800倍液,或用每1mg含16000国际单位高含量Bt乳剂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每1mg含2500国际单位(IL)Bt乳剂(原100亿活芽孢/克)500倍液均匀喷雾。
★科学用药防治:处理种子:用70%吡虫啉种子处理可分散剂15g拌种10kg,或用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50g拌种50kg,或30%噻虫嗪种子处理悬浮剂100g拌种50kg处理种子,处理种子时与海岛素(5%氨基寡糖素)水剂800倍液混配使用,增加防治效果和安全性,并促芽生根,同时兼治种蝇、飞虱、蚜虫等。在育芽和芽子贮藏期间喷药保护控害,优先选用5%虱螨脲乳油2000倍液喷雾防治,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天敌和传媒昆虫。其它药剂可用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00倍液喷雾。栽种前用10%联苯菊酯乳油或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2000倍液,或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00倍液,或15%甲维盐·茚虫威悬浮剂1500倍液等均匀喷雾防治。以上杀虫剂合理相互复配使用,控制在幼虫钻蛀之前。
(5)蛴螬(金龟子幼虫)
属鞘翅目、金龟甲科。
①为害状:参照“麦冬蛴螬”。
②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清洁田园,彻底清除病残体携出田外深埋或销毁。施用充分腐熟的粪肥,推广使用生物菌剂、生物有机肥。
★物理防治:利用成虫金龟子有较强趋光性的特点,在川芎种植基地于金龟子发生初期开始,成方连片规模化安装杀虫灯,傍晚开灯集中诱杀。
★生物防治:利用100亿/1克的白僵菌或乳状菌等生物制剂防治幼虫,100亿/克的乳状菌每亩用1.5kg,卵孢白僵菌用量为每平方米2.0x109孢子(针对有效含菌量折算实际使用剂量)。
★科学用药防治:发现有虫危害状及时用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00倍液淋灌,用毒土和淋灌灭虫法综合运用。防治方法和选用药剂参照“山药蛴螬”。
(1)晒干法
将川芎平置于竹席上日晒,遇阴雨天铺于室内通风干燥处。晾晒过程中注意翻动,以便尽快干燥,防止生霉。干燥后用撞蔸撞去须根和泥沙,再晒干透。
(2)抗干法
将鲜川芎平铺在炕床上,炕干程严格控制炕床温度,火力不宜过大,药材处温度不得超过70℃。每天翻2~3,把半干块茎取出,用撞篼撞1次,续炕时,下层放鲜块茎,上层放半干品,到上层有部分全干后,再分上下层各撞1次,除净泥沙和须根,选出全干的即为成品,未干的放到上层,继续再干燥,如此每日翻动,直到全部干燥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