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土质深厚、肥沃、水肥条件好的土地,最好是菜园地。整地时施足底肥,每亩施腐熟农家肥3000~5000kg,磷酸二铵20kg,深耕25~30cn,耙细整平,作成宽1.2~1.5m的长畦,以备播种。
蒲公英耐寒力强,当地温达到1~2℃即可发芽,每年3月末可播种。春季宜栽种根,秋季宜播种。秋播适宜期为7~8月,8~10月份采收。 也可进行育苗移栽,育苗移栽可于1~2月份,在大棚温室中播种,3~4叶时定植,栽后立即浇水,成活率可达95%以上。3月下旬至4月上旬,气温回升到10℃以上时,开沟或挖穴定植种根,浇水覆土,株行距20cmx5cm。秋播,处暑以后(8月下旬)开沟条播,并浇水覆土。行距20cm,每公顷播种量3kg。从播种到出苗,畦表面可以盖一层麦秸,在麦秸上适量泼水,保持麦秸和地表土壤湿润,力争一次全苗。
(1)中耕除草
幼苗出齐后进行第一次浅锄,以后每10天左右中耕除草1次,直到封垄为止。封垄后可人工拔草,保持田间土壤疏松无杂草。
(2)水肥管理
播种前浇透底水,分2次喷浇。整个出苗期间应保持土壤湿润,如发现干旱可沟灌渗透,但水层不能超过畦面,利于全苗。出苗后适当控制水分,促进根部健壮生长,防止倒伏。茎叶生长期保持田间湿润,促进茎叶旺盛生长。结合浇水进行施肥,一般每亩施尿素10kg,或氮磷钾复合肥15~20kg。
(1)斑枯病(Septoria chrysanthemella )
①病原及症状:属半知菌亚门菊壳针孢菌。初于下部叶片上出现褐色小斑点,后扩展成黑褐色圆形或近圆形至不规则形斑,大小5~10mm,外部有一不明显黄色晕圈。后期病斑边缘呈黑褐色。
②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与禾本科作物进行2~3年轮作;收获后清洁田园,集中处理残株落叶;合理密植,促苗壮发,尽力增加株间通风透光性;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土地;配方和平衡施肥,使用腐熟的有机肥、生物肥,合理补微肥,合理控氮肥。
★科学用药:发病初期喷1:100波尔多液,或80%代森锰锌(络合态)1000倍液,或20%氟硅唑·味鲜胺(4%氟硅唑+16%咪鲜胺)2000倍液,或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25%密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25%吡唑醚菌酯2500倍液,或40%咯菌腈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等喷雾防治。视病情把握防治次数,一般7~10天喷1次。
(2)白粉病(Sphaerotheca fusca)
①病原及症状:属子囊菌亚门棕丝单囊壳真菌。初在叶面生稀疏的白粉状霉斑,一般不大明显,后来粉斑扩展,霉层增大,到后期在叶片正面生满小的黑色粒状物,即病原菌的闭囊壳。
②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增施磷、钾肥,合理配方和平衡施肥,使用腐熟的有机肥、生物肥,合理补微肥,增强抗病力。其它防治方法同“斑枯病”。
★生物防治:发病初期用2%农抗120(嘧啶核苷类抗菌素)水剂或1%武夷菌素水剂150倍液,或1%蛇床子素500倍液等喷雾,7~10天喷1次,连喷2~3次。
★科学用药:在预计临发病之前或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8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络合物800倍液等保护性防治;发病后选用唑类杀菌剂(10%苯醚甲环唑2000倍液、25%丙环唑2500倍液、25%戊唑醇2000倍液、20%三唑酮1000倍液、40%氟硅唑乳油5000倍液、30%氟菌唑可湿性粉2000倍液、12.5%腈菌唑1500倍液)等,或25%嘧菌酯1500倍液,或25%吡唑醚菌酯2500倍液等喷雾治疗性防治。视病情把握防治次数,一般7~10天喷1次。
(3)蚜虫
主要有棉蚜(Aphis gossypiiGlover)和桃蚜(Myzus persicae Sulzer),属同翅目蚜科。
①为害状:以成虫、若虫危害叶片、花序及梗。若蚜、成蚜可群集叶上刺吸汁液,叶片卷缩变黄,严重时生长缓慢,甚至枯萎死亡。
②防治方法
★物理防治:黄板诱杀蚜虫,有翅蚜初发期可用市场上出售的商品黄板,挂在田间,每亩挂30~40块。
★生物防治:前期蚜虫少时保护利用瓢虫、草蜻蛉等天敌,进行自然控制。无翅蚜发生初期,用植物源药剂0.36%苦参碱乳剂800倍液,或5%天然除虫菊素2000倍液,或10%烟碱乳油500~1000倍液等植物源农药,或50%辟蚜雾(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等喷雾防治。
★科学用药:用新烟碱制剂[10%吡虫啉1000倍液、 50%吡蚜酮1500倍液、25%噻虫嗪1200倍液,或25%噻嗪酮(保护天敌)2000倍液等],或12.5%联苯菊酯乳油2000倍液,或24%螺虫乙酯或20%呋虫胺5000倍液喷雾防治。要交替轮换用药。
选择植株健壮无病害的种植田留种。当种子由乳白色变为褐色时就可采收,成熟种子容易脱落,故过迟采收影响种子产量。采收时把整个花序掐下来,放在室内存放1~2天,种子半干时用手搓掉绒毛,然后晒干。整个过程防止风吹散种子。最佳采种期为4~5月,隔3~4天收1次,可采收4~5次。若小面积种植,也可以挖种根来种植。
(1)食用
采收茎叶,出苗后30~40天即可采收。可用钩刀或小刀挑挖,要求带一段主根防止采放下来后散落叶片。采大留小,最佳采收期为1~3月,一直可以采收到6月。采收前1天不浇水,保持茎叶干爽。亩产量为5.3~6.7kg。每年可收割2~4次,即春季1~2次,秋季1~2次。
(2)药用
采收全草,春至秋季花初开时采挖。选择晴天进行采挖,顺垄从一侧用铁锹撬松根部土壤,然后将蒲公英拾入竹筐,运回加工。若土地较硬,可在采收前半月左右浇一次透水。
(1)食用
蒲公英除鲜食外,还可加工成干菜。即用沸水焯1~2分钟,然后浸入凉水冷却,最后晒干或阴干备用。
(2)药用
将根部泥土抖净、摘除黄叶,晒干即可。晾晒时要将药材摊薄一些,尽快晒干,否则叶片发黑,影响药材质量。
干燥后的蒲公英呈皱缩卷曲的团块。根呈圆锥状,多弯曲,长3~7cm;表面棕褐色,抽皱;根头部有棕褐色或黄白色的茸毛,有的已脱落。基生叶多皱缩破碎,完整叶片呈倒披针形,绿褐色或暗灰绿色,先端尖或钝,下表面主脉明显。花茎1至数条,每条顶生头状花序,花冠黄褐色或淡黄白色。
《中国药典》2020年版规定:蒲公英药材水分不得过13.0%,按干燥品计算,含咖啡酸(C9H8O4)不得少于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