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5000年以前,大禹率数百部下在现在的山东西南部山区疏导积水,大禹每天都和部下一起挖掘沙石并一天同吃两顿饭。有一天傍晚,伙头来禀报:“大王,锅里的米饭做好了,可以用饭了吗?”
大禹这个时候用手摸摸自己的肚子,看看非常饥饿无力的人说:“开饭了!开饭了!”,大家都马上奔去了。
铜锅里的小米饭黄灿灿的冒着诱人的香味,伙头用勺子给大伙盛饭,每个人的土陶碗里就放一勺,因为带来的粮食不多了,只能节省着吃。当大禹把土陶碗伸过来时,伙头给盛上一勺,刚要再搭上一勺时,大禹快速把碗抽回,他平静地说:“算了,我吃多了,就会有人没饭吃呢。”吃着饭,伙头偷偷对大禹说:“大王,咱的小米不多了,是不是派人回去运啊?”“啊?你不早说,今天天晚了,我明天派人去运吧。”
深夜,大雨骤降,如同瓢泼,用树枝搭起的棚子漏水,大禹和部下起身蹲着,等待雨停,等待天亮。可天不随人愿,天亮了,大雨却没有要停的样子,天又黑了,大雨也没见变小,大禹和众部下饿着肚子在棚子里熬着。大雨一直下了两天两夜,山沟里的洪水漫上山坡,大禹和部下所处的大山变成一座孤岛。大禹立刻指挥大家疏通洪水。
忙活了半天,当伙头被湿柴冒出的黑烟呛红了眼睛,终于把最后的小米煮熟了。每人吃了几口之后,大家又开始疏导洪水了。
人们两天没有吃饭了,围山的洪水却只退了一点点。大家的肚子在咕咕直叫,粮食,粮食在哪里?人们开始焦急了,偶尔有人来报:“又饿昏了一个。”大禹支撑起身子,看着洪水,竭力思考逃生的良策。在这时,他突然看到远处满山的土茯苓,绿油油的叶子在阳光下闪动,被水冲出的块茎颇显肥厚。
大禹灵机一动,用力招呼部下:“弟兄们,我们不能在山上等死,我先尝尝这些叶子能不能吃。”说罢,他撸一把土茯苓叶子填进嘴里,用力一嚼,皱着眉头咽下去。等了片刻,身体没有不适感,肚子也不饿了。他大声喊:“弟兄们,吃这些叶子啊,就是有点苦,但是吃了饿不死。”众人一听,纷纷把土茯苓叶子往嘴里填。大禹又招呼大家帮伙头挖沙土里的块茎,伙头用铜锅煮叶子和块茎,人们又能一天吃上两顿饭了。大家吃了几天土茯苓的叶子和块茎,保住了生命,有些肠胃有毛病的人还治好了。
围困大山的洪水退去,大禹派人运来了粮食,他们又继续疏导积水了。人们得知救命的植物叫土茯苓,为了不忘大禹冒着生命危险亲尝土茯苓,就给它起名叫“禹余粮”。
土茯苓粗厚的根状茎入药,性甘平,利湿热解毒,健脾胃,且富含淀粉,可用来制糕点或酿酒。
性味归经:
味甘、淡,性平。归肝、胃经。
功效作用:
解毒、除湿、通利关节。
临床主治:
主治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筋骨疼痛和湿热淋浊、带下、痈肿、瘰疬、疥癣等症。
用法用量:
15~60g。
分布于中国甘肃(南部)和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区,直到台湾、海南岛和云南;越南、泰国和印度也有分布。生于海拔1800米以下的林中、灌丛下、河岸或山谷中,也见于林缘与疏林中。
攀援灌木;根状茎粗厚,块状,常由匍匐茎相连接,粗2-5厘米。茎长1-4米,枝条光滑,无刺。叶薄革质,狭椭圆状披针形至狭卵状披针形,长6-12(15)厘米,宽1-4(-7)厘米,先端渐尖,下面通常绿色,有时带苍白色;叶柄长5-15(-20)毫米,有卷须,脱落点位于近顶端。
伞形花序通常具10余朵花;总花梗长1-5 (-8)毫米,通常明显短于叶柄,极少与叶柄近等长;在总花梗与叶柄之间有一芽;花序托膨大,连同多数宿存的小苞片多少呈莲座状,宽2-5毫米;花绿白色,六棱状球形,直径约3毫米;雄花外花被片近扁圆形,宽约2毫米,兜状,背面中央具纵槽;内花被片近圆形,宽约1毫米,边缘有不规则的齿;雄蕊靠合,与内花被片近等长,花丝极短;雌花外形与雄花相似,但内花被片边缘无齿,具3枚退化雄蕊。浆果直径7-10毫米,熟时紫黑色,具粉霜。花期7-11月,果期11月至次年4月。
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干旱和荫蔽。土茯苓适应性强,砂质壤土或粘壤土均可栽培。
土茯苓是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的干燥块茎。
正品土茯苓颜色呈淡棕色,掰开有粉末,质地软,属于粉质土茯苓。
深棕色偏红的,木质纤维特性强,而且很硬,也叫做赤土茯苓等,它的原植物是菝葜。光叶菝葜和菝葜是两种不同的植物,所以市面上所谓的木质土茯苓并不是土茯苓。
白土茯苓。它的原植物是肖菝葜,切面颜色为白色,整体的纤维性较强,它也不是土茯苓。
水中浸泡鉴别正品茯苓:
凉水和温水浸泡正品土茯苓和伪品土茯苓摸起来没有太大差异。
开水中的正品土茯苓表面有明显的粘液,而伪品土茯苓表面没有粘液。所以在用水浸泡辨别茯苓真伪时要用开水浸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