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唐朝初年,药王孙思邈带着徒弟云游到了四川的青城山,披荆斩棘采集药材。
一天,师徒二人累了,便在青松林内歇脚。忽见林中山洞边一只大雌鹤,正带着几只小鹤嬉戏。药王正看得出神,猛然听见几只小鹤惊叫,只见那只大雌鹤头颈低垂,双脚颤抖,不断地哀鸣。药王当即明白,这只雌鹤患了急病。
第二天清晨,天刚亮,药王师徒又到青松林。在离鹤巢不远的地方,巢内病鹤的呻吟声清晰可辨。又隔了一天,药王师徒再次到青松林,但白鹤巢里已听不到病鹤的呻吟了。抬头仰望,几只白鹤在空中翱翔,嘴里掉下一朵小白花,还有几片叶子,很像红萝卜的叶子。药王让徒弟捡起来保存好。
几天过去了,雌鹤的身子竟已完全康复,率领小鹤们嬉戏如常了。药王观察到,白鹤爱去悬崖峭壁的古洞,那儿长着一片绿茵,花、叶都与往日白鹤嘴里掉下来的一样。药王本能地联想到,雌鹤的病愈与这种药有关。
经过实验,他发现这种植物有活血通经、祛风止痛的作用,便让徒弟携此药下山,用它去为病人对症治病,果然灵验。药王兴奋地随口吟道:“青城天下幽,川西第一洞。仙鹤过往处,良药降苍穹。这药就叫川芎吧!”“川芎”由此而得名。
川芎,伞形科藁木属栽培植物,根茎发达,形成不规则的结节状拳形团块;茎直立,圆柱形,具纵条纹;上部多分枝,下部茎节膨大呈盘状;花期7-8月,幼果期9-10月。川芎香气浓郁而特残,味苦,辛,微回甜,有麻舌感。
性味归经:
味辛,性温,归肝、胆、心经,气香升散。
作用功效: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临床主治:
用于胸痹心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癥瘕腹痛,头痛,风湿痹痛。
川芎的主产区集中在四川盆地中央丘陵平原区的成都平原亚区,包括都江堰、郫县、彭州、新都、崇州、什邡等地。为促进川芎产业发展,扩大其种植规模,王瑀等以四川都江堰为川芎道地药材基点县,采用自主研发的《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地理信息系统》分析了川芎全国适宜产区。
结果表明,按照川芎药材生长所需的气温、降雨量、海拔和土壤类型等生态条件要求,除四川传统产区外,四川的东部地区、湖北贵州、陕西的部分地区也是川芎的适宜产区。这些地区的气候、气温、降雨量以及日照等生态环境适宜川芎生长,为川芎生产的适宜区。
因川芎采用山地育苓、坝区种植许多地区如福州地区引种川芎获得成功,并探索出优质高产栽培措施,但由于引种地较原种植地气温较高,海拔较低,以致无法留种,从而制约了当地川芎的发展。
川芎,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高 40~60cm,根茎发达,形成不规则的结节状拳形团块,具浓烈香气。地上茎丛生,茎直立,圆柱形,具从条纹,上部多分枝,下部茎节膨大呈盘状(苓子)。一般单株茎达17~25个,多的可达到40个以上,茎下部叶具柄,柄长 3~10cm,基部扩大成鞘;叶片轮廓卵状三角形,长12~15cm,宽10~15cm,3~4回三出式羽状全裂,羽片4~5 对,卵状披针形,叶片颜色呈绿色或黄绿色,长6~7cm,宽5~6cm,末回裂片线状披针形至长卵形,长2~5m,宽1~2mm,具小尖头;茎上部叶渐简化,茎上部嫩叶片及叶脉生长有短柔毛,生长较老的茎中部及下部叶片没有柔毛。川芎的叶片数较多,生长旺盛期植株单株叶片数一般都达到50~65片,有的植株叶片数达到100片以上。
川芎花属复伞形花序顶生或侧生;总苞片3~6,线形,长0.5~2.5cm;伞辐 7~24,不等长,长 2~4cm,内侧粗糙;小总苞片4~8,线形,长 3~5mm,粗糙;萼齿不发育;花瓣白色,倒卵形至心形、长1.5~2mm,先端具内折小尖头;花柱基圆锥状,花柱2,长2~3mm,向下反曲。
幼果两侧扁压,长 2~3mm,宽约1mm;背棱槽内油管 1~5,侧棱槽内油管 2~3,合生面油管6~8。花期7~8月,幼果期9~10月。
川芎喜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而又较湿润的环境。但川芎苓种培育阶段和贮藏期,则要求冷凉的气候条件。生长期280-290天。平坝地区宜选择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有机质含量丰富、中性或微酸性的砂质壤土。
优质川芎鉴别:
1、看外观
优质川芎外观呈现不规则的结节全状,直径二至七厘米,表面灰褐色或褐色,粗糙皱缩。
2、看切面
川芎切面呈黄白色或灰黄色,有明显的波状环纹或多角形纹理,散生黄棕色油点,形如蝴蝶片,断面在紫外线灯光下会呈现淡紫色,外皮则会呈现暗棕色。
3、尝味道
川芎香气浓郁,味苦,会有轻微的回甜口感,在尝试味道后会有轻微的舌麻口感,并且川芎的油性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