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很久以前,东海岸边的一个渔村里住着一个叫“阿明”的青年。阿明从小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因自幼在风浪中长大,练就了一身好水性,人称“小蛟龙”。
有一年,阿明的母亲患了妇科病,经常崩漏下血,请了很多大夫,都未治愈,阿明甚是一筹莫展。正当此时,有人说东海中有个无名岛,岛上生长着一种草,花呈紫蓝色、根呈红色的药草,用这种药草的根煎汤内服,就能治愈其母亲的病。阿明听后,喜出望外,便决定去无名岛采药。村里的人听说后,都为阿明捏着一把汗,因为去无名岛的海路不但暗礁林立,而且水流湍急,欲上岛者十有九死,犹过“鬼门关”。但病不宜迟,阿明救母心切,毅然决定出海上岛采药。
第二天,阿明就驾船出海了。他凭着高超的驾船技术和水性,绕过了一个个暗礁,冲过了一个个激流险滩,终于闯过“鬼门关”顺利登上了无名岛。上岸后,他四处寻找那种开着紫蓝色花、根是红色的药草。每找到一棵,便赶快挖出其根,不一会儿就挖了一大捆。返回渔村后,阿明每日按时侍奉母亲服药,母亲的病很快就痊愈了。
村里人对阿明冒死采药为母治病的事,非常敬佩。都说这种药草凝结了阿明的一片丹心,便给这种根红的药草取名“丹心”。后来在流传过程中,取其谐音就变成“丹参”了。
丹参为唇形科植物丹参的干燥根和根茎。生药称为丹参。丹参的主要化学成分为脂溶性的二萜类化合物和水溶性的多聚酚酸类成分两大类。脂溶性成分有丹参酮 Ⅰ、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等。水溶性成分包括丹参素、丹参酸甲、丹参酸乙、丹参酸丙,原儿茶酸、原儿茶醛等。此外,还含黄酮类、三萜类和甾醇等成分。
我国中药材生产有70%来自野生,随着人们对丹参药用价值的了解和需求量的增加,丹参野生资源日趋减少。为保证国内用药量的需求,全国许多地区开展了丹参的引种栽培,但多就地取材,因而造成由于不同产地栽培引起的质量差异十分显著。虽然人工栽培的丹参已纳入药典,但在生产实际中丹参种质资源比较混杂,种植技术不料学,管理不规范,导致药用成分含量差异较大,而且产量的差别也很大。对现有栽培种质进行系统评价和优选,从中筛选出高产、优质、药效成分高的新品种,探索开展科学的栽培技术的研究依然是今后丹参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性味归经:
味苦,性微寒。归心、肝经。
作用功效:
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
临床主治:
用于胸痹心痛,脘腹胁痛,癥瘕积聚,热痹疼痛,心烦不眠,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疮疡肿痛。
用法用量:
煎服:10~15g。
用药须知:
不宜与藜芦同用。
丹参广泛分布于华北、华东、中南、西北、西南。一般认为山东、河南和四川丹参质量好优于其他
地区。
丹参为多年生草本植物,高达30~120cm,全株密被白色柔毛。根圆柱形,砖红色或鲜红色。茎直立,四棱形。奇数羽状复叶,叶柄长1~7cm,小叶3~7,顶端小叶较大,小叶卵形或椭圆状卵形,长1. 5~8cm,宽0. 8~5cm,先端钝尖,基部宽楔形或斜圆形,边缘具圆锯齿,背面被白色柔毛较密。轮伞花序有花6至多朵,组成顶生或腋生的总状花序,密被腺毛和长柔毛;花萼钟状,褐红色,先端二唇形,密被白色柔毛;花冠蓝紫色或淡紫色。花期为5~8月,果期8~9月,果为坚果。
环境要求:
栽培丹参主要分布于河南、山东、四川、河北、陕西等地,野生丹参适于林缘坡地、沟边草丛、路旁等阳光充足、空气湿度大、较湿润等环境。
温度要求:
生长最适温度20~26℃,最宜空气相对湿度80%,一般年平均气温11~17℃,海拔500m以上,年平均降水量500mm以上。
水分要求:
丹参根部发达,长度可达60~80cm,怕旱忌涝,忌在排水不良的低洼地种植。
土壤要求:
对土壤酸碱度要求不严,从微酸性到微碱性均可栽培丹参,但以地势向阳、土层深厚、中等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栽培较好。
丹参自然生长是多年宿生性草本,12月份地上部分开始枯萎。实生苗或留地的老苗于次年3月开始返青,用根繁殖的于一个月后萌发出土。育苗移栽第一个快速增长期出现在返青后30~70天。从返青到现蕾开花需约60天,这时种子开始形成。种子成熟后,植株生长从生殖生长再次向营养生长过渡,叶片和茎秆中的营养物质集中向根系转移,出现第一个生长高峰。8~10月是根部增长的最快时期。
丹参性状鉴别:
1、根茎短粗,根竖条长圆柱形、略弯曲。
2、表面棕红色或暗棕红色,粗糙,有纵皱纹。老根外皮疏松,紫棕色,常呈鳞片状剥落。
3、质地硬而脆,断面疏松。
4、有裂隙或略平整而致密,皮部棕红色,内部灰黄色或紫褐色,导管黄白色,呈放射状排列。
5、气微,味微苦涩。
优质丹参鉴别:
1、看形态
优质的丹参是多个根茎为一体的,根茎比较粗,比较短小。
2、看颜色
为砖红色或淡红色,表面不光滑,分布着很多皱纹。
3、看断面
丹参的质地比较尖脆,能轻易折断,断面之间存在裂隙。
4、泡水试验
真正的丹参泡水后水的颜色呈丹参本身,不会有色素颜色,而假的染色的丹参泡水后,水的颜色会出现红色的色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