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种子直播
黄芩直播省工、根条直、根杈少,商品外观质量好。春、夏、秋均可播种。有水浇条件的地块,可在春季地下5cm地温稳定在12~15℃时播种为宜,北方各地多在4月上中旬前后。对于春季土壤水分不足,又无灌溉条件的旱地,应视当地土壤水分的变化规律,采用早春地膜或碎草、树叶覆盖种植。更适于雨季至初秋在大豆、玉米等行间套种,出苗快,易保苗,能充分利用土地和生长季节,节省除草用工,缩短生产年限,提高黄芩产量和种植效益,是一项非常值得推广的适用栽培技术。
黄芩种植方式,平原地区可采用机械窄行条播,选用小粒谷物播种机密植播种,行距15cm左右;山区零星地块,可人工大行距宽幅播种,即按行距40~50cm,开深3cm,宽10cm左右,且沟底平的浅沟,随后将种子均匀的撒入沟内,覆湿土1~2cm,并适时进行镇压。开沟,直接松土撒种,适当镇压即可。春播黄芩,播种后应适时覆盖地膜、秸秆或碎草,保持土壤湿润,以确保黄芩适时出苗。黄芩播种量,以每亩1. 5~2kg为宜。为加快黄芩出苗,播种前可进行种子催芽处理。催芽时可用40~45℃的温水将种子浸泡5~6小时或冷水浸泡10小时左右,捞出放在20~25℃的条件下保湿催芽,待部分种子萌芽后即可播种。
(2)育苗移栽
黄芩采用育苗移栽,可节省种子,延长生长季节和利于确保全苗,但育苗移栽较为费工,同时移栽黄芩主根较短,根杈较多,商品外观质量较差。所以,在种子昂贵或旱地缺水直播难以出苗保苗时可采用。传统的黄芩育苗多采用早春蔬菜或北方水稻育苗的方式,苗高10cm左右定值,费工费力,操作性差,缺乏经济价值。较为可行的是,北方一季作地区,选择水浇地春季宽行(行距80~100cm)种植玉米,玉米大喇叭口期,行间宽带大播量(4~5kg/亩)撒播黄芩;麦区可于小麦收后,按照4~5kg/亩的播种量,采用密植谷物播种机播种,翌年春季黄芩萌芽前挖根,开沟10cm左右深,将黄芩根平放于沟内覆土镇压即可。
宜选择土层深厚,排水渗水良好,疏松肥沃,中性或近中性的砂壤土和壤土。平地、缓坡地、山坡梯田均可。宜单作种植,经济效益上更适宜利用幼龄林果行间,尤其是初期的退耕还林地。结合整地,每亩均匀撒施腐熟的农家肥2000~4000kg,复合肥15~20kg。施后适时深耕25cm以上,随后整平耙细,达到土壤细碎、地面平整。并视当地降雨及地块特点,做成宽2m的平畦或高畦。春季采用地膜覆盖种植的,以做成带距100cm,畦面宽60~70cm,畦沟宽30~40cm,高10~15cm的小高畦更为适宜。
黄芩主要用种子繁殖,茎段扦插和分株亦可,但生产意义不大。黄芩种子繁殖以直播为主,育苗移栽为辅。
(1)中耕除草
黄芩幼苗生长缓慢,容易受到杂草危害。常规春季播种的,第一年通常要松土除草3-4次;雨季套播的,第一年结合前作管理及时除草即可,黄芩播种后,不再除草。第二年以后,每年春季返青出苗前,耧地松土、清洁田园;返青后视情况中耕除草1遍即可。生长后期,发现大草人工及时拔除。
(2)间苗、定苗与补苗
黄芩齐苗后,传统条播的,可于苗高5~7cm时,按株距6~8cm交错定苗,每平方米留苗不少于60株。宽行宽幅或宽带撒播的,将过密拥挤处适当疏苗,其他部位自然留苗即可。结合间定苗,对严重缺苗部位进行移栽补苗,要带土移栽,栽前或栽后浇水,以确保成活。
(3)追肥
科学追肥是实现黄芩高产、优质的重要物质基础,适时适量追施氮、磷、钾化肥又是农业生产中最通用且简便易行的增产增效技术。研究表明:氮、磷、钾3种肥料,无论单独施用或配合施用,对黄芩均有极显著或显著的增产作用,同时,对黄芩根部黄芩苷的含量也具有一定的提高作用,尤其是氮、磷、钾配合施用,综合效果最好。但追施化肥数量不宜过大,特别是氮肥不宜单独过多的施用。生长二年收获的黄芩,二年追肥总量以纯氮6~10kg、P2O54~6kg、K2O6~8kg为宜,每年于封垄前追施一次,用量分别为40%和60%,三肥混合,开沟施入,施后覆土;或每次直接施用氮、磷、钾各15%的三元复合肥20kg左右亦可。土壤水分不足时应结合追肥适时灌水。
(4)灌水与排水
黄芩在出苗前及幼苗初期应保持土壤湿润,定苗后土壤水分含量不宜过高,适当干旱有利于蹲苗和促根深扎;黄芩成株以后,遇严重干旱或追肥时土壤水分不足,应适时适量灌水。黄芩怕涝,雨季应注意及时松土和排水防涝,以减轻病害发生,防止烂根死亡。
(5)剪花枝
对于不采收种子的黄芩田块,于黄芩现蕾后开花前,选晴天上午,分批将花枝剪去,以减少黄芩地上部养分消耗,促进养分向根部运输,提高黄芩产量质量。
(1)根腐病(Scutellariae Fusarium root rot )
①病原及症状:主要为腐皮镰孢菌[Fusarium solani(Mart.)App.et Wollenw.],茄镰孢菌 Fusarium solani sp.),串珠镰孢菌(F moniliforme Sheld.)等,病菌以菌丝体和厚垣孢子随病残体于土壤中或2~3年生的黄芩病根上越冬。来年春季病菌萌动,从伤口侵入引起发病。之后病部不断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在河北承德6月上中旬田间初现枯死株,7月中旬至8月下旬为发病高峰期;10月中旬后病菌停止侵染开始越冬。地势低洼积水、土壤黏重、管理粗放的地块,多雨年份,地下害虫、根线虫多的地块,种植过密、多年生黄芩等发病重。主要为害根部,病部根皮初为褐色近圆形或椭圆形小斑点,以后病斑扩大成稍凹陷不规则形病斑,最后整个根部全部染病变黑褐色,根内木质部也变黑褐色糟朽,地上茎叶也逐渐变黑褐色枯死。湿度大时病部产生少量的白霉。
②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选择疏松肥沃、排水渗水良好的地块种植;生长期间适时中耕松土,调节土壤水分与通气状况;雨季及时排水防涝;及时拔除病株,病穴石灰水消毒。
★生物防治:发病初期用枯草芽孢杆菌(10亿活芽孢/g)500倍液灌根。
★科学用药:播种前每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kg处理土壤,或用30%噁霉灵+25%咪鲜胺按1:1复配1000倍液,或用海岛素(5%氨基寡糖素)800倍+30%噁霉灵(或25%咪鲜胺1000倍液),或50%多菌灵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1000倍液,或75%代森锰锌络合物800倍液,或3%广枯灵(噁霉灵+甲霜灵)600~800倍液等喷淋或灌根。一般7~10天淋灌1次,视病情一般喷灌3次左右。
(2)灰霉病( Scutellariae gray mold )
①病原及症状: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Pers.ex Fr.),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黄芩病残体上或菌核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春季条件适宜时病菌萌动开始侵染黄芩引起发病;其后又产生分生孢子随着气流、雨水等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黄芩灰霉病分为普通型和茎基腐型两类,以茎基腐型为害更大。普通型主要为害黄芩地上嫩叶、嫩茎、花和嫩荚。茎基腐型要在2年生以上黄芩上发生,一般在黄芩返青生长后开始,5月中下旬进入发病高峰期,主要为害黄芩地面上下10cm左右茎基部,并在病部产生大量的灰色霉层,茎叶随即枯死;普通型一般5月中下旬开始发病,6月上中旬及8月下旬至9月中旬为发病高峰期。
②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生长期间适时中耕除草,降低田间湿度;晚秋及时清除越冬枯枝落叶,消灭越冬病源。
★生物防治:临发病前或初显症状时,用3%多抗霉素1000倍液,或2%武夷菌素200倍液等喷雾防治。
★科学用药:发病初期用80%代森锰锌络合物800倍液,或50%的利霉康(多菌灵·福美双·乙霉威)10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或50%灰必克(40%福美双·10%异菌脲)1500倍液,或1.8%辛菌胺醋酸盐1000倍液,或50%凯泽(啶酰菌胺)水分散颗粒剂1500倍液,或70%灰霉速克(木霉菌素·啶酰菌胺·烟酰胺)60g/亩喷雾防治,每7~10天喷治1次,交替连喷2~3次。
(3)白粉病(Erysiphe polygoniD.C.)
①病原及症状:白粉病主要侵染叶片。发病后叶背出现白色粉状物,白粉状孢子散落后成病斑,严重时会布满整个叶片,并在病斑上散生黑色小粒点。田间湿度大时易发病。
②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合理密植,通风透光良好;施用腐熟的有机肥、生物肥,平衡施肥,合理补微肥,不偏施氮肥,不能脱肥早衰。
★生物防治:用2%农抗120(嘧啶核苷类抗菌素)水剂或1%武夷菌素水剂150倍液,或1%蛇床子素500倍液等喷雾,7~10天喷1次,连喷2~3次。
★科学用药:发病期喷施唑类杀菌剂(10%苯醚甲环唑2000倍液、25%丙环唑2500倍液、25%戊唑醇2000倍液、20%三唑酮1000倍液、40%氟硅唑乳油5000倍液、30%氟菌唑可湿性粉2000倍液、12.5%腈菌唑1500倍液等),或25%嘧菌酯1500倍液,或25%吡唑醚菌酯2500倍液等喷雾。交替用药,7~10天喷施1次,连续防治2次左右。
(4)叶枯病(Septoria chrysanthemella Sacc)
①病原及症状:又名枯斑病。病原是真菌中一种半知菌,危害叶片,先从叶尖或叶缘开始,然后向内延伸成不规则黑褐色病斑,严重时致使叶片枯死。高温多雨季节发病重。
②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清洁田园,冬季处理病残株,消灭越冬菌源。
★科学用药:发病初期可用1:1:120波尔多液,或50%多菌灵6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络合物1000倍液,或25%氟环唑多菌灵1000倍液,或30%甲霜噁霉灵600倍,或5%代森锌500倍液,或38%噁霜嘧铜菌酯1000倍液,或25%吡唑醚菌酯2500液等喷雾防治。隔7~10天喷1次,连续2~3次,要交替用药。
(5)黄翅菜叶蜂 [Athalia rosae japanensis(Rhower )]
属膜翅目叶蜂科
①为害状:主要为害芜菁、萝卜、油菜、甘蓝、芥菜等十字花科蔬菜,其对黄芩的为害是近十几年来新的发现,现已成为为害黄芩种子的主要害虫。黄翅菜叶蜂主要以幼虫蛀荚为害种子,也可食叶为害。黄芩果荚蛀害率常年在40%左右,严重的达80%以上。黄翅菜叶蜂在承德一年发生4~5代,以老熟幼虫于土中结茧越冬,第二年春季化蛹,越冬成虫最早4月上旬出现,第一代5月上旬~6月中旬,第二代6月上旬~7月中旬,第三代7月上旬~8月中旬,第四代8月中旬~10月中旬,有世代重叠现象。
②防治方法
★生物防治:于成虫盛发期或幼虫孵化未蛀英前,可用0.36%苦参碱乳剂800倍液,或1.5%天然除虫菊素1000倍液,或0.3%印楝素500倍液,或2.5%多杀霉素悬浮剂1000~1500倍液等生物源杀虫剂喷雾防治。
★科学用药:幼虫孵化未蛀英前,用菊酯类(4.5%氯氰菊酯1000倍液、2.5%联苯菊酯乳油2000倍液等),或20%氯虫苯甲酰胺3000倍液,或0.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1000倍液,或19%溴氰虫酰胺4000倍液,或用90%敌百虫晶体或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10天左右喷1次,连喷2次左右。
(6)苜蓿夜蛾(Heliothis viriplaca Hufnagel)
别名大豆夜蛾,属鳞翅目夜蛾科
①为害状:主要为害黄芩、甜菜、豌豆、大豆、苜蓿、番茄、马铃薯等。在黄芩上主要以幼虫啃食叶片,造成缺刻,甚至将叶片吃光,严重影响黄芩的生长发育,进而影响黄芩药用根的产量和品质。苜蓿夜蛾在承德一年发生2代,以蛹在土中越冬。6月出现越冬代成虫。第1代低龄幼虫卷食黄芩嫩头,长大后暴食叶片,把叶片咬成缺刻或吃光。第2代幼虫继续为害黄芩叶片。以7月下旬到9月上旬危害最重。9月下旬幼虫开始入土化蛹越冬。
②防治方法
在幼虫孵化盛期或幼虫孵化后未扩散之前立即防治,防治方法参照“黄翅菜叶蜂”。
(7)菟丝子(Cuscuta chinensis Lam.)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一是在精选和净化种子的基础上深翻土壤10cm,将土表菟丝子的种子深埋土中使之不能出土;二是对菟丝子危害严重的地块,可与禾本科作物轮作;使用腐熟的有机肥,以消灭其中的菟丝子种子;三是在土菟丝子种子萌发期尚未缠绕作物时进行中耕除草,将其锄灭,同时,初见零星菟丝子缠绕时,抢在开花结种子之前彻底摘除其藤蔓,带出田外深埋;四是及时拔除田间发病株,生长期经常巡查田间,发现菟丝子量少时,可人工摘除,量大且严重时,应在菟丝子开花前连同植株一起拔掉并带出地外深埋。要清除彻底,有效控制蔓延危害。
★生物防治:用“鲁保1号(3000万孢子/ml,)”生物药剂75~100倍液喷雾防治。
★科学用药:播种前用41%草甘膦异丙胺盐或20%草铵膦1500倍液灭生性防治,5天后即可进行播种或移栽。
(8)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清洁田园,铲除杂草;深翻可将一些害虫暴露在地面,增加死亡率;利用田边地头种植蓖麻,蓖麻素可毒杀取食的成虫。
★物理防治:成方连片用黑光灯诱杀越冬成虫,还可用糖酒醋液(糖6份+醋3份+白酒1份+水15份)诱杀春季越冬后活动成虫,每亩放置5~6盆,高出作物1m即可。
★科学用药:一是幼虫低龄期撒毒土,每亩用90%敌百虫粉剂1.5~2kg,加细土(沙)25kg配制成毒土(沙),顺垄撒在幼苗根际附近。或用50%辛硫磷0.5kg加适量水喷拌细土25kg,在翻耕地时撒施。也可用90%晶体敌百虫1500倍液,或5%辛硫磷1000倍液,或20%氯虫苯甲酰胺3000倍液,或0.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1000倍液,或19%溴氰虫酰胺4000倍液等喷杀幼虫。二是对大龄幼虫可进行毒饵诱杀,即每亩用90%敌百虫晶体0.5kg或50%辛硫磷乳剂0.5kg,加水8~10kg喷到炒过的40kg棉籽饼或麦麸上制成毒饵,于傍晚撒在秧苗周围诱杀。
黄芩一般不单独建立留种田。多选择生长健壮、无严重病虫害的田块留种。黄芩花期长,种子成熟期也不一致,而且极易脱落,因此应随熟随收,分批采收。方法是待整个花枝中下部宿萼变为黑褐色,上部宿萼呈黄色时,手捋花枝或将整个花枝剪下,稍晾晒后及时脱粒、清选,放阴凉干燥处备用。或按照种子粒径大小进行分级,分别播种利用,有利于保证出苗整齐,方便苗期管理,确保播种苗的数量和品质。
生长1年的黄芩,由于根细、产量低,有效成分含量也较低,不宜收刨。温暖地区以生长1.5~2年,冷凉地区以生长2~3年收刨为宜。 生长年限过长,导致根部枯心,病害加 重,生长速度减慢,同时黄芩苷含量也会逐渐下降,单位年限的种植效益也会降低。收获季节秋春均可,但以春季收刨更为适宜,易加工晾晒,品质较好。收刨时,应尽量避免或减少伤断,去掉茎叶,抖净泥土,运至晒场进行晾京晒。
黄芩宜选通风向阳干燥处进行晾晒,生长不不足二年的黄芩由于根外无老皮或老皮较少,所以直接晾晒干燥即可。2~3年生的黄芩明西至半干时,每隔3~5天,用铁丝筛、竹筛、竹筐或撞皮机撞一遍老皮,连撞2~3遍,生 长年限短者少撞,生长年限长者多撞。 撞至黄芩根形体光滑,外皮黄白色或黄色时为宜。撞下的根尖及细侧根应单独收藏,其黄芩苷含量较粗根更高。晾晒过程应避免水洗或雨淋,否则,黄芩根变绿变黑,失去药用价值。黄芩鲜根折干率为30%~40%。
加工好的黄芩药材,野生品呈圆锥形,稍有扭曲,长8~25cm,直径1~3cm,表面棕黄色或深黄色,有稀疏的疣状细根痕,上部较粗糙,有扭曲的纵皱纹或不规则的网文,下部有顺纹和细皱纹。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黄色,中心红棕色;老根中间呈枯朽状或中空,暗棕色或棕黑色。气微、味苦。栽培品较细长,多有分支。表面淡黄棕色,外皮紧贴,纵皱纹较细腻。断面黄色或浅黄色,略呈角质样。
黄芩药材含水量不得过12.0%;总灰分不得过6.0%;醇溶性浸出物不得少于40.0%;按干燥品计算,黄芩苷(C21H18O11)的含量不得少于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