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以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为佳,将土适当施以厩肥或堆肥,耕细耙平,一般亩施腐熟有机肥1500~2000kg,然后作宽0.8~1m,长视地形而定的畦。过湿过粘事的土壤不宜栽种。
芦荟一般都是采用幼苗分株移栽或扦插等技术进行无性繁殖的。无性繁殖速度快,可以稳定保持品种的优良特征。
分株育苗
分株繁殖于每年春季(3~4月),或秋、冬季(9~11月),将芦荟每株周围分蘖出来的小苗,连根挖取,并切断与母株连接的地下茎,即可定植。芽插繁殖是从母株的叶腋处,切取长5~10cm的新芽,放在阴凉的地方,夏季4~5小时,冬季1~2日,待切口稍干,扦插在搭有荫栅的苗床上。插后20天生根,在苗床培育2~3个月即可出圃定植。
定植
于春季(3~4月),或秋季(9~11月)均可定植,用10~20cm高的分株苗或穿插苗,植距为50cm×50cm或40cm×50cm,每畦种2行,每穴栽1株。定植时将根舒展,覆土压紧,如土壤干燥时需浅水定根,并用小树枝做临时遮荫。
淋水排水
夏季天热时必须淋水,保持土壤湿润。但不宜过于潮湿,注意排除积水,以免烂根。
松土除草
生长期间要勤除草和松土,雨季除草要将除下的杂草清除出园外,堆沤作肥。旱季除草,要将除出的杂草覆盖根际。在除草的同时结合松土或培土。
施肥
为了促进植株的生长,要及时施肥,以腐熟有机肥为主结合化肥。每年施化肥3~4次,每次每亩施腐熟有机肥4000~5000kg,混合尿素6kg,过磷酸钙50kg。
芦荟常见病害主要有炭疽病、褐斑病、叶枯病、白绢病及细菌性病害。
芦荟锈病
症状:肉质叶上产生黄褐色病斑。夏孢子堆生在表皮下,裸露后呈红褐色,粉状。冬孢子堆生在表皮下,破裂后呈黑褐色。
病原物:又称芦荟单胞锈菌。
侵染途径:病菌主要以冬孢子随病株残体留在土壤表面越冬。
发生条件:锈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日平均气温27℃-32℃,天气多雨,湿度大,锈病会严重发生。
防治方法:清除田间病残体,集中烧毁。
芦荟褐斑病
症状:芦荟褐斑病发病初期,叶片上产生墨绿色的水渍状病斑,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扩展为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央凹陷,呈灰褐色或红褐色,边缘有水渍状坏死晕圈。发病后期,病斑上会产生成堆的黑色颗粒,此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器。病害发生严重时病斑密布,导致叶片腐烂。
防治方法:
1、选栽抗病品种。
2、加强田间管理。科学施肥,均衡氮、磷、钾肥。做好通风透气,降低田间湿度。
3、清除菌源。及时清除田间发病较严重地病株、病叶,将其深埋,并对发病区土壤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进行消毒。
4、药剂防治。苗期喷洒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15~20天喷1次,1年内喷3~4次。
芦荟全年可采。割取叶片,排列在木槽两侧,使液汁经木槽流入容器,蒸发浓缩至适当的浓度,任其逐渐冷却凝固,得“老芦荟”或称“肝色芦荟”,如库拉索芦荟。
若将叶片排垒在垫有羊皮或厚布的地穴周围,使液汁流入其中,然后用猛火蒸至稠膏状,再迅速冷却凝固,得“新芦荟”或称“光亮芦荟”,如好望角芦荟和中国芦荟等。这种加热加工芦荟凝胶的方法虽土法廉价,但因高温蒸发,破坏了芦荟的酵素和其功效,故现代国际上已采用高科技的“冷冻稳定法”加工高度浓缩的凝胶或结晶粉末及其他剂型的产品。